最新动态
别迭里口岸踏查记
2025-02-1411

6号界碑区域
文、图 | 吴松立
别迭里口岸位于天山南脉东段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边界上。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增开别迭里口岸”。中吉两国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着手落实有关工作。最初双方已就口岸选址在中吉3号界碑区域达成初步共识,并完成新设口岸相关换文手续,但吉方后又提出口岸选址在中吉6号界碑区域的新建议。3号界碑和6号界碑区域究竟在哪?地形地貌、通行条件如何?口岸选址直接影响口岸规划建设进度,亟待口岸管理部门尽快开展实地踏查,为确定口岸选址提供决策依据。笔者作为第十一批中央和国家机关海关总署援疆干部挂职到新疆口岸部门,于2023年7月18日赴疆,7月26日到岗。接到踏查任务后,分别于2023年8月1日和10月26日,先后两次赴3号界碑和6号界碑区域,参与别迭里口岸选址实地踏查。别迭里历史上曾是中国通往中亚和西亚的古丝绸商道之一,是新疆“南八城”通往中亚的捷径和咽喉,在清末和民国初年也一直是南疆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1933年,新疆省政府出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正式批准开放别迭里口岸,是中国与前苏联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因为当时口岸不具备通车条件,所以主要通过骡马运输货物。省政府特派关税专员在此征收进出口关税。1943年新疆省边防督办盛世才出于反共反苏目的,下令关闭别迭里及其他口岸。前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陆续独立,开通别迭里口岸再次提上日程。1988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始着手开展前期准备工作。1992年,新疆将别迭里口岸对外开放纳入新疆口岸开放5年规划,并于同年9月向国务院提出口岸开放申请。2004年,新疆再次向国务院提出口岸开放申请。2006年7月,别迭里口岸对外开放列入国家 “十一五”口岸开放规划。2021年7月,吉尔吉斯斯坦向我国提出开通别迭里口岸。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举行会晤,就开放别迭里口岸达成重要共识。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明确提出增开别迭里口岸。别迭里口岸对外开放各项准备工作陆续展开。开放别迭里口岸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抓好对外开放工作的具体行动,是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的重要举措,对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有关部委、地方有关部门单位为对外开放别迭里口岸开展了大量前期工作,多次和吉方举行会晤,沟通对接口岸规划、设计、建设等相关工作,制定口岸规划建设方案,与吉方建立工作联系机制。中吉双方最初确定别迭里山口作为口岸过境连接点。2023年初,中吉双方初步确认口岸名称、位置、性质和连接方式。2023年6月底,吉方首次提出更改别迭里口岸过境连接点的新设想,即从3号界碑处改为向西直线距离约40公里的6号界碑区域。7月中旬,吉方再次建议别迭里口岸过境连接点改为6号界碑附近。口岸选址亟待地方政府加紧统筹确定,以便开展后续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验收等工作。为此,新疆口岸管理部门组织联合踏查组前往3号界碑和6号界碑区域开展口岸选址踏查工作。2023年8月1日,踏查组一行乘机抵阿克苏市,下机后立即赶赴乌什县。乌什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海拔1410米,汉代西域温宿国所在地,唐代称温肃州,龟兹都督府所辖九州之一,地扼西域与中亚交通要道,北经别迭里山口通往中亚、西亚,东往龟兹,西通喀什噶尔,是古代西域商贸重镇,内地货物运销中亚、西亚的中转站,经别迭里山口进入中亚前最后一个绿洲补给站。无数的商旅、使者和历史名人经由这里沟通贸易、传递文明。3号界碑位于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民族乡境内天山南脉的别迭里山口,距乌什县西南约80公里,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两国边境交界处。“别迭里”在柯尔克孜语中的意思是“山脊”。2016年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档案关于“别迭里”地名的解释是:“此名为柯尔克孜语,此地以别迭里山口名称而得名;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以‘别迭里’命名,沿用至今。” 有人认为“别迭里”就是别迭里山口,即现在3号界碑区域。也有人认为,中吉3号界碑至6号界碑这一广大山区都可泛称别迭里。我们乘车沿既有道路途径别迭里烽燧、将军山草场,进入“V”字形的峡谷地带。两侧山脉高大陡峭,没有植被。峡谷中有一条小河,名叫别迭里河。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的行政区划便是以此河为界。别迭里河在山谷中潺潺流淌,蜿蜒曲折向东南而出,静静地诉说千百年来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这里是汉代通往乌孙国赤谷城的咽喉要道,是唐代“热海道”上的必经之路,当年西汉将领陈汤便是由此向西追击匈奴斩杀郅支单于凯旋而归,并留下“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名言。别迭里另外为人熟知的记载见于《大唐西域记》,“(自姑墨)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据考证,此处的“凌山”就是别迭里山口,玄奘自别迭里山口经中亚诸国抵天竺,再由塔什库尔干回到大唐。
别迭里河谷沿别迭里河谷向西北行驶约30公里,到达三岔路口(海拔3000米左右)。从这里继续向北就是3号界碑(别迭里山口),向西可达神秘的6号界碑区域。我们继续驱车向北14公里,驶入“九道湾”盘山公路,“九道湾”顾名思义就是车辆需要沿盘山路来回急转弯九次才能通向山上。这段盘山路为简易砂土路,路段坡度大,转弯角度小,路面狭窄崎岖,仅能容一辆车通行。路虽不长,但海拔迅速提升600多米。途中能够看到当年国民党边防军营区的遗址。在盘山路的尽头需要下车徒步登上依山而建的垂直高度300多米的铁梯,才能到达3号界碑。别迭里山口周围山体十分险峻,表面都是风化碎石砾。山口两侧很陡,坡度达40多度。据介绍,当年过往商旅基本上是乘骡马翻越山口。这里海拔高、氧气稀薄,攀登铁梯需要尽量慢行。即使如此,登上山口时笔者已出现高原反应,头痛、腿软、呼吸急促。但当回首放眼远眺祖国辽阔而壮美的河山时,不由心潮澎湃,也忘记了高反的不适。
别迭里山口别迭里山口不算开阔,南北走向,宽约30多米,海拔4269米。两侧山峰耸立,南坡陡,北坡缓,地势险峻。3号界碑就矗立在山口正中,不远处是吉国界碑。这里海拔高,属高原山地气候,天气变化快,阴晴不定。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山口就被团团云雾笼罩。此时正值盛夏,但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雪,二十米外就看不清人了。虽然我们穿着军大衣,但是仍然感到寒意袭人,切实感受到了李白笔下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认真观察记录地形地貌后,踏查组成员一一细心擦拭祖国界碑,提笔蘸漆为界碑上的“中国”两字描红,心中油然而生为国戍边的豪迈之情。深刻体会到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无数戍边人的使命坚守,万家灯火的背后是勇为逆行者的寒灯不眠。
为界碑描红第二天踏查组再次回到别迭里河谷,从三岔路口向西,沿20多公里盘山路翻越海拔4080米的“穷铁列克”达坂,前往中吉6号界碑区域。6号界碑区域位于克州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乡境内。这段路全程为简易砂石路,道路狭窄,路面崎岖,有多处塌方和损毁路段。翻越“穷铁列克”达坂前的一段盘山路最为险峻,被称作“三十六道弯”,要经过三十六个“之”字形回头弯,每个回头弯的转弯角度都很小。路的一侧是高耸的山体,另一侧就是陡峭的悬崖,从车窗向外望,看不到路肩,也看不到谷底。“穷铁列克”达坂处路面渐宽,壮美天山尽收眼底,远处的雪山似乎还不愿意脱去白色的棉帽,近处的“三十六道弯”仿佛一条巨龙盘卧在大山之上。
三十六道弯翻过达坂是一片夏季牧场,呈“U”形河谷地貌,约宽100至400米,琼铁热克河沿河谷穿行并汇入乌宗图什河。山坡上遗存的几处前苏联碉堡告诉我们,这是一片神秘的区域。因晚清羸弱无能,致使他和祖国失散,百年后终又回归。乌宗图什河是塔里木河水系托什干河的支流,河源地区位于中国新疆和吉尔吉斯坦交界地区,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这个地区历来是我国柯尔克孜族牧民传统夏季牧场,自汉唐时期就是我国领土。鸦片战争时期,沙俄不断入侵我国边境地区,188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别迭里山口至帕米尔一段边境的大片土地被强行划入沙俄版图,成为争议地区。其中就包括乌宗图什河东部、北部和西部的毗邻地区。前苏联解体后,这部分地区辗转成为吉尔吉斯斯坦控制区域。为收回争议地区,我国政府和人民据理力争,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柯尔克孜族牧民通过开展正常放牧活动,用实际行动表达这里是中国领土的正义主张。为了保障我国牧民的正常生活和合法权益,以及边境地区的长久和平,中国政府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从1996年开始与吉尔吉斯斯坦就领土问题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两国国界协定时,乌宗图什河源被作为中吉国界第7界点至第8界点未定界地区继续谈判。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双方终于达成一致,乌宗图什河有争议的2844平方公里地区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中南部的860平方公里划归中国,其余归属吉尔吉斯斯坦。1999年8月,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签订正式文件,重新划分国界线。通过和平谈判方式收回完全由吉尔吉斯斯坦控制的百分之三十的争议领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自此,乌宗图什河河源地区争议彻底得到了解决。沿乌宗图什河逆流而上,抵达6号界碑区域。这是一片U形谷地,海拔不到2800米,地势相对平坦。中吉两国在这里以乌宗图什河为界河,以天山南脉山脊为陆地国界,界河上有一座铁架结构木板桥面的简易界河桥,桥的两端与中吉双方的简易道路相连。乌宗图什河自此沿天山南脉脚下的河谷拐向东南流入我国境内,成为内河。6号界碑是一块三立界碑,比较少见。三立界碑一般竖立在界河与内河交叉处或者分流处的三处河岸上,碑号为自然数加(1)、(2)或(3)。在我国与大部分邻国的界河段,是以河流中线为界,当界河变内河或者一条界河流入另一条界河时,在河流中心无法立桩,就以三立界碑(等边三角形)的方式划分边界线。经过两天的实地踏查,对两处过境点进行比选可以得出结论。6号界碑海拔较低,地势相对平坦,未来可以在国门位置建设口岸查验基础设施,有既有道路通过界河桥与吉方道路相接,是明线接线方式,不存在跨境隧道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困难等问题。因为既有道路需要翻越“穷铁列克”达坂,冬季大雪封山,不具备常年通车条件,需要未来在乌宗图什河的河谷新建一条不受季节影响的口岸公路以满足常年开放要求。3号界碑处的别迭里山口海拔高,坡度大,地形不具备修建以明线相接的跨境公路,如果建设特长跨境隧道,建设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投入运营后的维护费用较高。经过多次研究,认真比选,最终确定别迭里口岸选址在6号界碑区域。别迭里口岸实地踏查圆满完成既定任务,通过深入口岸边境一线,摸清了口岸通道区域现状和地形地貌基本情况,了解了口岸区域的人文历史,为最终确定口岸选址提供了依据。古往今来,丝绸之路上的驼铃现已渐行渐远,昔日繁华的古道湮没于风烟黄沙。巍巍天山、茫茫大漠从地理上分隔开东西文明,却又通过千百年来从未间断的商旅驼队将世界连在一起。口岸的变迁见证了国家民族的兴衰历史,唯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边疆才能四方无虞。(作者系海关总署自贸司副司长,作为第十一批中央和国家机关援疆干部挂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口岸管理办公室)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