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一号文件虽不直接针对口岸,但口岸部门同样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以驻村或定点帮扶等形式,发挥自身资源和行政优势,在助力农产品出口、农村物流冷链体系建设、打造跨境电商等方面,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本平台将陆续刊登相关稿件。
去年11月12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国际货运区内,一批来自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丙底洛村的高山冷水养殖虹鳟鱼,经大邑某食品加工厂加工为140千克鱼柳后,启程发往新加坡。这不仅标志着四川省首次出口虹鳟鱼,也描摹出成都海关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以前从来没想过咱们村不仅能养鱼,还能把这些鱼送到国外。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丙底洛村村支书尤吉说哈说道。
据了解,丙底洛村是成都海关定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对口联系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西北部,素有“金沙瑶池”美誉,那里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山泉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高山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先天优势。去年,成都海关完成驻村工作队轮换,李忠毅、王军作为新一批全脱产驻村干部,接过了定点帮扶的“接力棒”。
如何在当地培育出一个富有特色且符合实际、拥有前景能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必答题”。
冷水鱼项目虽然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启动资金仍有部分短缺。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难题,驻村工作队积极与该村致富带头人联系,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取得支持,为筹集资金奠定了基础。
“两位海关驻村干部主动和我联系,他们不仅积极为我们谋划村集体产业发展新思路,还自掏腰包购买了鱼苗、饲料、药品、网箱等物资。”村致富带头人尤吉力古激动地说,“在他们的带动与组织下,我们村修建了一个30立方米的鱼池,并分别在三条支流和鱼池中开展‘鱼池+多点网箱’试点养殖,总共投放了600余尾鱼苗。”
寒来暑往,虹鳟鱼苗由最初的每尾50克到1千克不等,成长到现在的每尾2千克到4千克不等,养殖模式也顺利转为鱼池小规模集中化养殖阶段,高山冷水鱼养殖项目在金阳取得试养成功。
2024年7月,丙底洛村成功将100余斤成鱼运往成都青石桥水产市场销售,首获2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冷水鱼项目也顺利地拿到了“第一桶金”。“像土地孕育生命一样,我们的项目经历了很多困难和考验,好在最后可以开花结果,虽然‘初试’成绩并非完美,但是这样的心情却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李忠毅和王军开心地说。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作者:袁睿、张铭宇
投稿邮箱:489007450@qq.com(同秀米)
??欢迎关注
中国口岸协会
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