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市聚焦“建设世界一流口岸、服务世界一流强港”中心任务,全力推进“大口岸·强硬核”行动,通过建立口岸、海关、海事、边检、港口、机场等部门协同合作机制,推动“守国门”与“促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口岸开放环境,助推高能级开放强省建设。
一、构建多维协同机制,打造服务最优“大口岸”
一是创新“九共”工作机制,夯实口岸发展制度支撑。建立“思想共识、组织共建、理论共学、队伍共育、品牌共创、资源共享、难题共破、防线共筑、文化共融”九共机制,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政企协同、央地联动、全域赋能”的口岸发展共同体,联合制定《宁波口岸“十四五”发展规划》《宁波口岸推进世界一流口岸建设行动方案》《宁波口岸支持宁波舟山港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的若干措施》等规划,明确口岸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强港建设提供制度支撑。二是创新“7+X”助企机制,破解外贸企业发展堵点。推出以海关、海事等7家口岸单位为基础,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拓展X家相关单位组团上门的“7+X”服务模式,针对企业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方案。例如,针对浙江中大元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墨西哥800辆整车出口项目首发问题,部门协同指导企业快速制定涵盖订舱、报关、查验、装载等口岸通关全流程的具体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发挥宁波口岸通道优势,从“全球买”到“全球卖”,实现汽车贸易的双向循环发展。三是创新“三个一”口岸作业机制,提升泊位开放服务效能。口岸、海关、海事、边检统筹推进“一次调研定标准、一张清单管全程、一次验收提效能”的联合验收机制,集中赴企业调研指导,共同开具改进清单,联合开展口岸验收,避免企业事后重复建设和多头对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穿山、象山港和石浦三个港区9个泊位(船坞)“一次性”通过市级口岸开放预验收。
二、强化全链流程再造,打造成本最低“大口岸”
一是创新“联合激励”,降低企业制度性通关成本。创新地方层面 AEO 企业跨部门“联合激励”机制,口岸、海关、发改等16个部门对 AEO企业(海关高级认证企业)联合出台支持政策。AEO企业可享受的便利措施从海关一家延伸到商务、市场监管、人行等国际贸易链条相关部门,从口岸通关、物流监管等“边境”环节延伸到人才引进、金融授信等企业生产经营的“边境后”环节,凭借这一资质企业可自动享受一系列制度性通关便利。2024年,该市134家AEO企业以占全市有进出口实绩外贸企业1%的体量,贡献了全市七分之一的进出口贸易额。二是推行“免申即享”,降低企业查验配套费用。口岸、海关、港口创新开展免除海关查验没有问题外贸企业吊装移位仓储费试点,开展“免申即享”服务,货物查验时企业无需支付费用,查验结果为无问题的,相关费用经审核后直接从专项资金支出,避免资金“先收后退”,实现外贸企业“无感通关、无感查验”。试点以来累计免除外贸企业费用近4亿元。三是组团“把脉问诊”,降低企业税款支付压力。多部门联合开展“服务基层、助企纾困”活动,组团开展把脉问诊,合理指导帮助企业降低各类税款支付压力,破解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难题。例如,针对象山县全陆基三文鱼养殖项目资金需求,协同帮助企业合规减免各类税款1461万元,有力支持当地三文鱼养殖产业发展。
三、强化系统集成创新,打造效率最高“大口岸”
投稿邮箱:caop1206@caop.org.cn
??欢迎关注
中国口岸协会
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