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海关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重要指示要求。经过多年探索,我国海关口岸动物检疫监管智能化技术应用已经迈过了起步阶段,但与欧美、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亟需加快技术升级步伐,运用智能化手段,满足“高效通关”与“严密防控”双重需求,切实筑牢国门生物安全的坚实屏障。
一、口岸动物检疫监管智能化技术应用基本情况
进境动物检疫监管工作具有“业务链条长、场景覆盖广、检疫要求多、专业技术强”等显著特点。进入21世纪后,随着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进境动物检疫工作持续强化,进境动物检疫监管信息化建设开始起步。2013年重庆海关研发了“进境奶牛检疫管理信息系统”,2016年迭代升级利用物联网技术,研发成功动物RFID电子耳号智能扫描终端,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2019年济南海关研发了“进境动物在线检疫监管智慧平台”,应用智能电子锁、RFID智能扫描通道和具备分栏定位功能的RFID智能扫描棒,进一步提升了进境动物电子耳号身份信息比对速度,阳性动物查找从原来的10天缩短到24小时。2024年合肥海关开发了供港活牛监管系统,实现了供港活牛监管信息化。天津海关研发了“进境动物在途检疫监管系统”,实现了进境动物在途监管实时监控;南京海关研发了“进境大动物采血管理系统”,实现了进境大中动物采血信息化等。
东营海关关员在口岸监管进境种牛运输过程中应用电子关锁实施全过程智慧监管。
二、口岸动物检疫监管智能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
上述智能化系统从应用环节看,各自独立、未互联互通、无法实现全链条监管;从应用范围看,主要集中在进出境牛、羊、猪等大中动物监管中,在水生动物、禽鸟、屠宰动物、野生动物等业务中目前尚无信息化系统;从顶层设计看,目前无法对接现有业务主干系统,例如与H2018通关统一申报系统、海关新一代查验管理等公用通道系统未实现数据交互、系统联通。
(二)口岸检疫查验智能辅助技术应用不足。
目前,进出境动物产品的检疫查验主要依赖人工查验方式开展,存在执法尺度难统一、作业规范化精准化水平不平衡等问题。现场查验人员分布于海关各个监管场地,因其对不同产品的检疫风险存在认知差异,或是对作业要求和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容易造成如样品制备标准化程度不足、检疫重点失准等问题,执法差异导致相同货物不同检疫结论的情况依然存在。另外,查检监管设备智能化不足,智能监管设备及系统的研发与动植物检疫监管场景应用不匹配,更加容易导致口岸一线的监管实效降低。
(三)特殊监管环节智能化技术应用程度不高。
在途监管环节对技术成果的应用不足。进境大中种用动物、禽鸟等在完成口岸检疫后,需从进境口岸押运至隔离场隔离。当前虽已研发嵌入GIS地图和北斗/GPS定位功能的智能电子关锁,能够实现对运输车辆和运输状态的在线实时监控,但是该项技术成果尚未在全国海关系统进境动物检疫监管业务中推广应用,大量工作仍需关员或企业需要人工完成。隔离检疫环节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足。进境大中种用动物进境后须在指定隔离场实施为期45天的隔离检疫,海关关员实行45×24小时驻场监管,占用了大量海关人力资源,同时由于缺少智能设备,无法满足无死角全天候实时监控。驻场关员定时定点的巡场监管模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仍然存在监管盲区。
(四)远程鉴定技术应用覆盖率低。
动物疫病的识别通常需要临床观察动物症状作为初始手段,不同地区相似品种的动物产品外观特性也存在差异,但是囿于专业知识与经验积累,现场有时难以识别部分动物疫病或区分动物产品品种。“中心+现场”模式借助远程鉴定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此类问题。但受资金和人才限制,目前该模式推广力度不够。在现场识别困难时,若缺乏远程鉴定的辅助决策措施,对一线关员的个人判断能力要求过高,可能造成判断失误。
(五)智能技术应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智能技术相关的管理制度缺失。目前,进境动物检疫查验相关检疫标准和管理要求大多依据传统人工检疫模式制定。对于新兴的智能检疫查验技术,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已摸索出一系列管理要求,但尚未上升为部门规章,导致一线执法监管面临工作依据不充分的困境。
东营海关关员正在利用济南海关自主开发的“进境动物检疫监管智慧平台”和配套的智能扫描棒对一批澳洲进境种牛进行登轮检疫。
三、优化口岸动物检疫监管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建议
(一)优化进境动物检疫管理系统整体布局。
按照“境外、口岸、境内”三道检疫防线,构建进境动物全流程检疫监管系统。实现进境动物检疫监管全链条环节数据信息在同一个系统中填录,方便前后信息比对一致。对于耳标信息等重要数据,可直接通过外接智能设备扫描实现智能对比,进一步提升系统和设备的良性互动。针对不同种类动物的检疫要求,在同一个系统的不同页面实现管理,进一步强化检疫管理系统的集成作用,减少一线关员的系统操作业务量。与H2018通关统一申报系统、海关新一代查验管理等公用通道系统进行有效联通,数据交换,落实全链条严密顺势监管,实现业务系统全面生态化、操作规范全面程序化。
(二)强化检疫查验智能化辅助技术应用。
大力推广智能设备的应用,推进监管方式革新。完善智能检疫监管平台,建立统一的查验标准,依托机器人、AI等技术,建设查验管理模块和参数比对模型,将海关执法基准内容嵌入系统,通过系统算法自动对碰给出参考结论,辅助关员对登临检疫、动物接卸等环节进行高效规范监管,最大限度实现电脑辅助人脑、机器代替人工,解决因查验人员认知差异导致的执法差异问题,防范化解监管风险,同时大幅提升工作效能。现场关员依据可视化平台终端的实时监测数据录入查验结果,在完成远程查验作业的同时,有效减少主观判断和人工干预,确保执法尺度严格统一,有效防范执法和廉政风险。
(三)强化特殊监管环节智能化技术应用。
以海关总署认证推广的形式,强化智能电子锁在进境动物运输途中监管的应用。通过信息化系统与智能电子锁的有机耦合,不仅能够能防止车辆随意改变运输路线,降低疫病传播风险,还能节省在途监管人力资源,及时应对车辆事故、动物逃逸等突发事件。在隔离检疫监管环节推行电子围栏技术,配备智能行为分析系统,通过视频AI识别动物异常行为,及时提示预警,辅助关员开展巡场检查。
(四)加强远程鉴定技术的应用。
通过视频会议工具,检疫人员可远程与专家协作,实时鉴定动物健康状况。利用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远程获取动物的生理数据,辅助专家进行判断。通过5G和物联网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提升远程鉴定的准确性。结合AI和大数据分析,自动识别动物异常行为或疾病特征,提供初步诊断建议。建立专家库,检疫人员可随时联系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远程鉴定,减少对现场专家的依赖。推动不同地区检疫机构共享专家资源,提升整体鉴定水平。
东营海关关员现场检视进境种牛扫描通道运行情况
(五)强化法规支持和人才保障。
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修订相关法规制度,明确应用智能设备辅助检疫监管方式的法律效力。制定智能检疫设施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建立新技术应用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机制。强化人才技术保障,开展全员智能技术轮训,深化国际合作与标准对接,参与制定国际动物检疫智能设备技术标准。
随着我国进出境动物及其产品的贸易规模日益扩大,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境外疫病跨境传入风险加剧,海关动植物领域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提升面临的挑战更高,海关动植检工作要深入贯彻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部署,持续推动口岸动物检疫监管智能化创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以“更优监管、更高安全”为目标,书写好“强监管”“增便利”文章。
投稿邮箱:caop@caop.org.cn
??欢迎关注
中国口岸协会
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