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10 天 N 个口岸,攒足动人故事
最新动态
10 天 N 个口岸,攒足动人故事
2025-07-186

七月的热风带着海的咸涩,从珠江口吹向北部湾。为了拍摄缉私题材影视剧,我们一行七人,带着对光影叙事的敬畏与对缉私故事的好奇,踏上了这场跨越两广四地的采风之旅。十日行程像一卷被海风浸润的胶片,每一帧都印刻着国门卫士的坚毅与温情。车窗外的风景从密集的楼宇渐变成开阔的滩涂,咸腥的风穿过车窗缝隙,仿佛已在预告那些即将被揭开的、与海为伴的故事。


缉私民警向采风组介绍缉私艇


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这里是我们采风的第一站。早晨五点半的拱北口岸,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验证通道的金属栏杆已开始规律起落。缉私民警老林已在监控室待了两个小时,听说他手下的缉私民警早就在现场进行了重点布控。他面前的十二块屏幕组成巨大的监控矩阵,实时跳动的数据像一群不安分的鱼,在粤澳合作区的地图上游走。“今天凌晨三点,刚查获一批藏在婴儿车夹层里的走私相机内存卡。”老林指着屏幕上的监控截图,画面里的女子正试图用襁褓掩盖行李箱的异常凸起,“这些人总能想出新花样,前几天有人把芯片塞在电饭煲内胆,今天又把内存卡藏进婴儿车。”我们跟着他穿过查验通道时,恰逢早高峰,一名海关旅检关员查获一名旅客超量携带电子产品涉嫌走私,需移交缉私处理,老林当即安排民警接手。

老林抽屉里锁着一本陈旧的笔记本,记着 2003 年他刚到拱北时的日记:“今天查获第一单走私,是藏在饼干盒里的毒品,手心直抖。”如今那双手早已布满老茧,却能在短时间内精准指出犯罪分子的破绽。

从监管区走出,金属探测器的嗡鸣与通关旅客的粤语交织耳畔,想着缉私民警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口岸缉私”,也许就是把平凡的坚守,织进了湾区崛起的经纬里。


采风组与缉私民警座谈


与拱北口岸熙熙攘攘不同的是,江门的缉私故事,在湿润的夜色中有着别样的厚重。缉私码头简易会议室的墙上,挂着一张褪色的合影,年轻的缉私民警气宇轩昂地站在缉私艇上,前排的老陈咧嘴笑着,露出虎牙。“那时候艇上没空调,夏天甲板能煎鸡蛋。”他指着照片里自己晒脱皮的胳膊,如今那里留着一道月牙形的疤——那是三年前跳帮检查时被走私船的铁栏杆划的。去年“711”打击成品油走私案收网那天,他已在缉私艇上连续蹲守 43 小时,正赶上女儿高考出分,手机没信号,女儿跑到单位给他报喜,当对讲机里传来分数时,恰逢走私船突然转向,差点撞上去。“左手是方向盘,右手是对讲机,手心全是汗。”他笑着抹了把脸,窗外的江风掀起他洗得发白的制服衣角,露出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的护腰。老林自豪地说,这是上大学的女儿用第一笔奖学金买的,标签上还留着她的字迹:“爸爸多休息。”

那天我们聊到深夜,老陈忽然从铁皮柜里翻出个铁盒,最上面的是女儿小时候画的一张漫画:穿着警服的超人爸爸,腰间别着奶瓶和手铐。直到江雾漫进窗户,才发现月已西下,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都洇开了水痕。


采风组在旅检现场调研


从江门湿润的夜晚走出,我们的采风之旅来到深圳湾。这里的缉私场景与此前截然不同,智能查验舱宛如科幻电影中的场景,科技感扑面而来。偌大的智能查验区里,全息扫描系统正将集装箱内部结构投射在空气中,海关关员小张戴着触控手套,指尖轻点便标出藏匿在电子元件中的走私黄金。“以前靠人力翻箱倒柜,现在算法能自动识别申报差异。”旁边办案区,缉私民警小王调出系统预警记录,红色光点在地图上连成可疑航线——上周刚据此查到一批伪装成“工业废料”的走私物品。

小王翻出多年前的照片:烈日下,晒得黝黑的他蹲在甲板上啃面包,身后是颠簸的缉私艇与翻涌的浪花。而此刻,他指尖划过的虚拟界面上,走私分子藏匿的象牙无所遁形。科技的光芒与海风的粗粝在此刻交融,让我们看见缉私故事里,既有老水手的罗盘,也有新时代的芯片。


采风组乘坐缉私艇感受水上查缉


离开深圳湾的科技光影,我们的旅程终抵南宁。这座被喀斯特山峰环抱的绿城,缉私故事藏在界碑的青苔里,浸在邕江的晨雾中。在东兴,在凭祥,我们沿着国境线行走。壮族民警阿峰带着我们穿梭在边境山林,树干上的红漆标记蜿蜒向前,那是他和战友们用砍刀劈开藤蔓走出的巡逻路线。“春天瘴气重,夏天蛇虫多。”阿峰边走边说。

他的巡逻包里总装着三样东西:壮锦缝制的急救包、妻子绣的平安符,还有一个巴掌大的平板电脑,里面存着他用壮语录制的反走私普法视频,走访边境村寨时常常播放。“阿公阿婆听不懂普通话,我用山歌调唱,他们就爱听。”我们跟着他在界河边蹲守,看夕阳把界碑的影子拉得很长。

阿峰的手机相册里有张特别的照片:去年除夕,他和战友们在界碑旁吃年夜饭,他们端着自带的早已没有了热气的饭盒,身后的烟花在夜空拼出“中国”二字。“女儿总问我,为什么不能在家陪她守岁。”他摩挲着界碑上鲜红的“中国”二字,望向远方,木棉花缓缓飘落,像撒在边境线上的红玛瑙。此刻我们恍然,所谓“守护国门”,是他们把思念化作坚守,让每一寸土地都记得,有人在用脚步丈量忠诚。

采风的十日里,我们见过缉私艇劈开的波浪,听过审讯室里的沉默,数过查验场上的星星。那些法律文书里的铅字,在民警带着沙哑的讲述里渐渐有了温度,长出了筋脉;那些案件通报上的数字,原来都牵着一个个具体的人生,是哭是笑,是悔是憾,都在字里行间轻轻呼吸。在拱北的监控室里,我们看见凌晨三点仍亮着的灯光;在江门的缉私战场上,那些被查获的堆成山一样的“三无”船舶锈迹斑斑,是多少人铤而走险的印记;在深圳的办案中心,押解嫌疑犯的脚步声沉沉地敲着地面,让我们每个人都揪心;在南宁的物证室,那枚走私来的象牙雕静静躺着,裂纹里嵌着的边境红土,像一块凝固的血痂——那原本是故土的温度啊,却被罪恶裹挟着,成了最刺眼的罪证。直到现在,我们才体会到,原来每道浪、每盏灯、每粒土,都在替沉默的坚守说话。


采风组在友谊关留影


从凭祥返程路上,大雨滂沱,天地连成一片,雨点打在路面上泛起阵阵白烟。大家开玩笑说,老天爷想留我们再多听些缉私故事。我想起江门老陈说的那句话:“缉私就像在水里捞针,可只要多捞一根,国门就多一分安稳。”这或许就是我们此行的意义——不是要记录惊天动地的传奇,而是要把那些藏在浪花里、界碑旁、灯光下的平凡坚守,酿成能打动人心的故事。

当采风的脚步结束,那些身影仍在记忆里鲜活。他们是缉私民警,也是父亲、丈夫、儿子,是母亲、妻子、女儿,更是一群在国门线上,把忠诚写成日常的普通人。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平凡日子里,这些最可爱的人闪烁着怎样动人的光。

作者:万磊

投稿邮箱:caop@caop.org.cn




??欢迎关注

中国口岸协会

获取更多资讯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